新浪新闻
原标题:想当年|《重案六组》:以“警察”之名,这部剧最经典
行业剧的传统向来不缺席于国剧历史,最富代表性的当属公安刑侦、医疗、律政三类。行业故事改编难是个共识,太完美和太遗憾都显得过犹不及。那么,当年的《重案六组》为什么能突出重围?
行业剧曾发展断层,但好花常开
行业剧的故事,通常围绕着特定工作场所,以对特定职业背景或职场生存的聚焦来呈现职场人的专业精神和奋斗精神。中国行业剧题材偏好医疗、公安刑侦、律政等行业,这与创作的现实环境有关。一方面,上述行业本身的社会覆盖面较为广泛,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有涉及,但囿于接触有限,了解并不多;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的故事化改编更具可操作性,现实素材丰富。
在国剧发展历程中,对准特定行业来展开的影视作品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金炎、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讲述了在《人间指南》杂志编辑部里六位性格各异却善解人意的编辑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当然,《编辑部的故事》在那时更多被界定成情景喜剧,行业剧的概念尚未“浮出水面”。在此之后,陆续有不少电视剧作品开始关注各行各业的生态,如1995年的《妇产医院》、1996年的《英雄无悔》等,作为一种类型存在的行业剧逐步显现出生命力。新世纪之后,面向更多元、表现更丰富的行业剧大量涌现,在医疗、公安刑侦、律政三种热门行业剧类型中,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都是天使惹的祸》《律政佳人》《重案六组》等。
从行业剧的发展轨迹来看,起初的作品并没有太明确的类型创作意识,仅借用特定行业背景和职业身份,故事本身甚至脱胎于行业。事实上,这一问题在此后的嬗变中依然未能得到较好的纾解,观众观看后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对人物、故事的感触上,而少有对行业本身的共鸣。因此,行业剧在中国几乎仍以断裂的姿态朝前发展着。
正因这样一份“好景不长”,“好花”反而会显得格外瞩目起来。
公安刑侦剧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虽然行业剧步入类型化发展不过是近几年的事,但正如上文所述,行业剧的“意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发轫,到新世纪前后,在主要的行业剧门类中都出现了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在当时尚且宽松的电视环境中,公安刑侦剧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可以说,国产刑侦剧曾一度占据电视荧屏的重要部分,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刑侦题材影视作品大多取材于真实案件,因而也在剧作层面表现出了丰富的现实移情能力。例如,被公安部列为1996年1号案件的白宝山案,后来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中国刑侦一号案》,播出后便引发了一定的热议,成为彼时收视冠军的有力争夺者,白宝山的扮演者丁勇岱也凭借本剧为观众留下了经典的荧屏反派形象,有人评价他“演活了超级杀人犯”;而在展现1992年震惊全国的重大案件,开封博物馆文物盗窃案的犯罪纪实片《9·18大案纪实》中,时任开封市公安局局长的武和平以真实警察身份出演,黑白大战也令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此外,取材于真实犯罪事件并对犯案元凶进行纪实采访制作出的《命案十三宗》也“血性十足”,最令观众难忘的则是片尾曲中每个人物的亮相与行动,人物刻画鲜活,当时的口碑也很不错。
虽然彼时优秀的刑侦题材影视作品似乎不胜枚举,但若是只选出一部作为代表,最经典的还要当属《重案六组》。与上述影视作品有所不同,《重案六组》并没有明确而具体地从现实案件中取材,而是将一个血肉丰满的“重案六组”再现给了观众。三位资深刑警和两位刚出警校大门的年轻警员互相扶持,围绕如何侦破一则则恶性案件,性情不同的每个人都在刑侦的过程中展现出人性的脆弱与柔软,将更真实的刑警形象呈现于荧屏之上。
《重案六组》直到今天几乎仍是中国电视荧屏上最为重要的一部以警察为主角的电视剧,之后也陆续推出了三部续集,但作为开山之作的首部《重案六组》无疑是多数国剧观众心中分量最重的一部。
在本剧中,以单元案例呈现的案件就如剧名一般,都属“重案”。能够被称为“重案”的,大多与绑架、凶杀、抢劫等恶劣犯罪行为有关,而犯罪现场往往充斥着血腥、暴力因素。刑事案件中这些元素吸引着普通电视观众,人们对重案细节的好奇和复盘心理本就是其对刑侦剧倍感兴趣的重要来源,若是对案情过分遮掩,观众必然会感到失望;但如果过于着重展现血腥、暴力场面,则又明显脱离电视剧的艺术语境,更有悖于现实社会对艺术创作的要求。在这一点上,《重案六组》可以说巧妙地拿捏住了叙事的平衡。对“犯罪”的淡化,对“侦查”的凸显,构成了《重案六组》在当时的“独特性”。“重口味”的犯罪现场画面在剧中并不常见,但人们对重案细节的探究欲则更多地通过刑警的视角加以展现,这是一种折中的进路,就最终呈现而言,也是比较理想的。基本上,后来的国产刑侦剧都遵循了这一思路,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重案六组》一剧的影响力。
讲好故事是每部电视剧试图达成的终极目标。而对于刑侦剧来说,这种能力则会面临更高的要求。“高空跳下却毫发无损”式的超级英雄叙事并不能打动观众。在合理、合情的范畴下,真实而富于困难地破解案件是一种基本的叙事取向。那么,如何交叉交代案情进展和渐次侦破真相,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刑侦剧的节奏和悬念感,也由此生成观众的观剧体验。《重案六组》的主创通过缜密的案情铺陈、人物的困境破解,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十分理想的答卷,这也构成了本剧在“口碑”方面的扎实根基。
在“硬朗”之外
较之以往的刑侦剧,《重案六组》跳出了以硬朗男性为主体视角的既定风格,显示了女性之于刑侦剧的独特作用,令侦破案件不再是“男人的天下”。时至今日,在围绕《重案六组》的网络讨论中,剧中两位主要女性角色季洁和白羚的话题度似乎也要比其余男性形象更高。
需要承认的是,近些年的国产刑侦剧似乎再无法为观众带来《重案六组》式的“惊喜”。寓于《重案六组》中的,不仅是观众对公安刑侦领域所保有的天然猎奇感,更有在观看过程中投射于“六组”每一个成员身上的真实人物性格。这种柔软的一面,在剧中女性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显著。
洒脱、干练的季洁,成为不少观众心中如教科书一般的职业女刑警形象。对外,季洁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警察,力量交锋抑或逻辑推理,她的能量都是六组的“利刃”;对内,季洁并非“六组”的领军人物,却是组内稳定和高效的重要助力。有了季洁,新老警员才有了更顺畅的配合。而对季洁自身而言,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是贯穿角色始终的命题。一头帅气短发的季洁,轻松收获了当时的少男少女们对女警察的仰慕和崇拜,甚至在相当一部分的女性观众心中,都曾有过“季洁”式的人生愿景。
与老练的季洁相比,剧中的白羚就显得青涩不少。白羚是美丽而机灵的,她与黄涛组到一起,成为“六组”的新鲜力量。刚刚迈出警校大门的他们,知识有余,经验不足。于是,自然而然地,在三位一线老警员的引领下,白羚和黄涛迅速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这种对年轻人成长历程的“另类”聚焦,也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年轻观众的共鸣。
总能为大家带来欢笑的大曾、平易近人的老郑……他们是英勇的刑警,也似是生活中时常可见的老领导、好同事。
在《重案六组》首播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谈及刑侦剧,多数当下的年轻观众产生的第一反应可能已经并不在国剧范畴之内。但当初这部能令人们对中国警察肃然起敬的《重案六组》,所带来的无远弗届的重要影响,还是一时间无法取代的。
本文摘自《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8.7),作者何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