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唐朝天竺僧人般刺蜜帝译(将经文用中文记音)、宋代乌苌国(北印度)僧人弥伽释迦译语(将中文记音翻译为中文),清乾隆年于敏中写本。经折装,每开半页5行12字,上下单边。开本12.7cm×5.8cm,版框9.6cm×5.8cm。
该本为墨笔楷书,卷十末署“臣于敏中敬书”,并钤“臣敏中”印记。钤“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赏”、“宜子孙”、“乾清宫鉴藏宝”诸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简称《大佛顶经》、《楞严经》。相关内容见《大佛顶首楞严经》(清乾隆二十六年王际华写本)。
是经本旧藏钟粹宫。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于敏中(1714-1780年),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朝状元。曾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刑部、户部侍郎,军机大臣等职,颇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又授文华殿大学士衔,任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总裁。于敏中聪颖过人,乾隆御制诗多有由他聆听后笔录定稿。因久参机要,与外官相勾结,收受贿赂甚多。后因病卒。著有《国朝宫史》、《素余堂集》。 般刺蜜帝,唐朝来华的印度僧人,汉译名为极量,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在广州制止寺翻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后来又回到了印度。<br>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br />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br />
王际华(?—1776年),字秋瑞,清浙江钱塘人。清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授编修。三迁至侍郎,历工、刑、兵、户、吏各部,在兵部时曾建议整肃武科乡会试秩序。官至户部尚书。TAG标签耗时:0.03365206718444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