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但帕德玛河却将孟加拉国中西部地区一分为二,两岸百姓想要往来就只能靠“摆渡”。
在天气晴朗时,百姓想要到达对岸都需要1-3小时,如果再遇上下雨,那通勤时间将会延长至5小时以上,最严重时还会遇到沉船事件。
所以帕德玛河对两岸百姓而言,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母亲河,同时它也更像一个危机四伏的凶险之地,因此孟加拉政府痛下决心,向全世界招标计划斥巨资建造“帕德玛大桥”。
2014年,当帕德玛大桥的招标发出去之后,各国竞标团队纷至沓来,包括我国在内的24个国家,都希望通过这次援建与这个南亚港口结下深厚的友谊。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实地考察过后很多国家竟纷纷选择放弃,而一向被称为“基建狂魔”我国,就当仁不让的拍板拿下了这个项目。
披荆斩棘
帕德玛大桥可以说是孟加拉国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建设项目,它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西南方向40公里处,全长6.15公里,不仅是孟加拉国最长的大桥,同时也是恒河上最长的桥梁。
帕德玛大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时速100公里/小时的四车道公路,下层则是单线铁路,而我国工程师在修建这座大桥时,也是遇到了很多难题。
帕德玛河水量巨大、水流湍急,并且携带着很多泥沙,在河流的下游淤泥和细沙的深度超过150米,不仅承载力极低,并且因为孟加拉国湿热多雨的缘故,帕德玛河还非常容易泛滥,从而导致河床淤泥十分松软。
想要在这样脆弱的像豆腐渣一样的地基上架桥,难度可想而知,就连一向以基建著称的中国工程师对此也不禁感到十分头疼。
不过从古至今,汹涌泛滥的黄河都能被我们驯服,那帕德玛河自然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在了解到实际情况后,经验丰富的中方工程师提出把高强度钢柱打入河床,将河床下面的泥土层作为地基,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因为光打地基就花费了近4年的时间。
为了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工程师在主墩的设计上采用斜桩插打的方法,就是每个主墩用六根高强度钢柱斜着撑起承台,而这样的主墩一共有40个,其中有22个还做了加固处理。
在打桩时同样不轻松,有时打桩打到100米左右的时候就打不动了,之后的每一锤下去几乎只能前进几毫米,这对大锤和钢材的质量都是极大的考验。
但由于孟加拉国的重工业基础落后,提供不了合适材料的钢柱,所以这些材料就只能从我国运输而来,同时加快进程我们还动用了全球第二大液压机打桩锤,前前后后共锤击了近300万次才完成地基的建造。
除此之外,帕德玛河湍急的河流、阴晴不定的天气也给施工带来了很多的阻碍。
为了便捷高效地解决架梁的任务,中方团队更是将具备取梁、运梁、架梁三位一体功能的“天一号”起重船给召唤了过来。
虽然在建桥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其他问题也不容忽视,就比如语言不通、疫情、当地百姓不配合等等。
可这些难题都没能阻止中方施工团队前进的脚步,最终这座被外界认为“不可能建起的大桥”,在耗时8年后于2022年6月竣工。
中方施工团队不仅给孟加拉国带来了帕德玛大桥,还顺手帮他们治理了水患。
金字招牌
这座全长不到7公里的大桥,不仅将孟加拉西南部21个地区和首都连接了起来,还将百姓数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压缩到了十分钟以内,惠及沿线3000万百姓。
可以说,帕德玛大桥连接了孟加拉国最后的地理鸿沟,它为日后的天然气运输、光纤管道、高压电力线等事业都提供了很大的便捷。
据孟加拉公路管理局的估算,帕德玛大桥将会在它有效的生命周期内,为孟加拉国带来超过100亿美元的收益。
要知道,帕德玛大桥的建造成本是30亿美元,而它所创造的价值竟能达到三倍之多,这也难怪它能成为孟加拉国的“金字招牌”。
在2022年6月25日这天,帕德玛大桥正式通车,而据统计在通车后的十五小时内,就创下了1.5亿卢布过路费的惊人记录。
虽然过路费的标准不算便宜,摩托车约7块、轿车约53块、大货车约430元,但仍然挡不住孟加拉人对这帕德玛大桥的热情。
在通车当天,成千上万的百姓涌上了大桥,有的激动落泪、有的下跪亲吻大桥,更有直升机在空中盘旋,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欢喜,因为从此之后,孟加拉人终于摆脱了“千年摆渡”的历史。
而对于我国来说,帕德玛大桥的存在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泛亚铁路网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巩固中孟友谊的桥梁。
该桥的成功不仅为推动中孟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再次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道路桥梁建设的实力。
参考资料:
长江日报: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寻访帕德玛大桥:一座“梦想之桥”
光明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