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大明,再也没有轻易授予过其他人这些爵位。
嘉靖初年,首辅杨廷和被授予伯爵爵位,特拜太傅,但一直没有接受,四次推辞,终身不敢答应。
万利初年,张居正作为帝师自然也有资格加封太傅,但他老人家也是推辞了三次最终才选择了接受。
张居正也是贯穿整个大明唯一一个活着接受三公封号的文臣。
后因张居正功勋卓著,他还被破格提拔为太师。
因为张居正,大明出现了除韩国公李善长以外,唯二的活着的太师。
2.夹在中间:上柱国
上柱国勋号是元朝官员勋位等级的承接,同时也是明代文臣武将的最高勋号。
自大明开国以来,上柱国就只有正一品官位、特进光禄大夫三阶有资格获得,而他们对应的功臣爵位则是国公。
除此之外,从一品对应的勋号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上柱国,它对应的爵位是侯爵。
贯穿整个大明,276年的风华里,也只出现了六个上柱国,其中生前获得上柱国的更是只有三个。
这三个人分别是宣国公李善长(后进韩国公,迁左柱国),信国公徐达(后进魏国公、迁左柱国)和嘉靖时期的首辅夏言。
追封上柱国的三人分别是:洪武年间的鄂国公常遇春大将军、洪武年间的江阴侯吴良和万利时期最牛的太师张居正。
上柱国,后来被改为左、右柱国,如同公、侯、伯、子、男爵位基本用于追赠一样,上柱国也属于“赠勋”。
又因元代曾有“右勋爵,若上柱国、郡王、国公,时有除拜者,余则止于封赠用”。
因此直到嘉靖年代,大明第二朝出现上柱国。
在这些上柱国里,最厉害的当属夏言,因为他是唯一一个纯靠文才并且活着成为上柱国的人。
王世贞有言:
“夏少师言独得上柱,为一时旷典然”。
“今按上柱国一人夏言,赠上柱国一人张居正”。
3.地位最高:国公
在这里笔者还要向大家解释一件事情,那就是明朝有两大爵位系统。
其中之一是宗室爵位,第二才是我们普通人能得到的功臣爵位。
明代在继承元朝爵位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根据《元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七》中记载,元代爵位分八等:
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从三品)、郡伯(正四品、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而明朝建立后,在元朝爵位的现有基础上,将郡王、亲王等超品爵位改为宗室爵位,并不再授予功臣。
而元代之前爵位中的亲王由国公代替,郡王则由郡公代替。
而“国公”被明朝君主提升为正一品阶(后升为超品)后,俸禄也是达到了惊人的两千五百旦以上。
而按照明初制,非军功于社稷者不封。
因此在大明,想要获得一个爵位,可不是简简单单说说就能得到的(除了外戚以外)。
后来那些有名的大明首辅,例如杨士奇、杨荣、杨廷和、严嵩、夏言、高拱、张居正、徐阶等大牛人都是因为没有军功,所以根本不敢接受侯爵爵位。
国公整个大明追封八十七位,恩封九位,实授十人。
整个大名两百七十六年里,文臣被封国公的有且仅有李善长一人。
封伯者忠勤伯汪广洋,诚意伯刘基,东莞伯何真(武臣而受文职),忠诚伯茹瑺,靖远伯王骥,武功伯徐有贞,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恭诚伯陶仲文(医)等这么几个人。
洪武二十六年,老朱估计也觉得自己杀戮太重,所以又给民间开了这么个口子:
“公追封为王。侯追封为公。伯追封为侯。合封三代者、照依追赠封爵、一体追封。其袭爵子孙,非建立奇功異能、生死只依本爵”
而“国公”死后,则有了“民王”这么个不伦不类的称呼。
除此之外,按照大明的惯例: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如赐世爵,则后世世袭罔替袭封爵位,超品。
也就是说公、侯、伯还可以连续继承三代人,如果是世袭爵位,那还可以永世继承。
综上所述
明朝的所有正一品文武大臣中,想要得到三公这种显赫职位的人,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寥寥无几。
而想要得到上柱国这个勋号,那更是凤毛麟角。
要想成为万中无一的国公,你更是需要出生在一个好的时候,比如明初的奉天开国和之后的奉天靖难的功臣。
或者你有幸成为了皇后的父亲、兄弟等。
与明朝国运休戚与共、政权同气连枝的国公爵位们,实在是难以企及。
不过那些文臣武将们若能封侯,恐怕仅仅是一个伯爵都可以光耀门楣了,更何况是公爵呢?
而吾等凡人,恐怕连个爵位都得不到,在这里论述,也是一件笑谈。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文:小昭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