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杭州你可能没听过“小热昏”,但一定知道《阿六头说新闻》
对老一辈来说,
“小热昏”是街头巷尾的说唱曲艺。
对50、60后来说,
梨膏糖是物质匮乏年代解馋的零食。
对80、90、00后来说,
《阿六头说新闻》就是新时代的“杭州小热昏”。
一样地方文化生发出两项非遗。
在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今天,“小热昏”和梨膏糖顽强生存,成为一个多世纪里几代杭州人共同的记忆。
“小热昏”的由来
△杨连根在表演“小热昏”清末民初,杭州城里有一位叫杜宝林的年轻人,以卖梨膏糖为生。为了聚集人气,他以“说唱朝报”的形式卖梨膏糖:敲起小锣,唱起小曲,以糖代票。
由于他嗓音洪亮,语言幽默风趣,说唱内容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为免遭迫害和麻烦,他取艺名为“小热昏”,意思是说唱的都是发热昏时的胡话,不能当真。
△2002年10月,河坊街开街,周志华、徐筱安表演“小热昏”,观众围了一层又一层。《朝报》是老底子的报纸,以前文盲多,老百姓自己看不懂报纸,想要了解国家大事、地方趣事没渠道,有人讲给他们听,那再好不过。
后来,“小热昏”也成了这一说唱形式的名称。它擅长的是在戏谑谈笑间串联起百年历史碎片和百家喜怒哀愁,久而久之,成为杭州的别样注脚。
“阿六头来了”
老曲艺改变了电视台报新闻的方式
2003年底,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领导们暗暗憋了一个大招,准备开启一档方言类新闻节目。
彼时新媒体还远未出世,但是地方台在门户网站和中央台、省台的夹击下,已经开始吃力,他们企图以本土化来提升收视率。
2004年元旦,节目开播,不但收视长红,还掀起了全国地方台办方言类节目的热潮。这档节目就是《阿六头说新闻》。
△国家级非遗“杭州小热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华节目火爆是集体的功劳,但是主持人是团队的关键一环。国家级非遗“杭州小热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华老师是几位“阿六头”里其中一位。
“在‘阿六头’以前,新闻主播播报新闻用的是普通话,讲究字正腔圆。而我是在用杭州话说新闻,要亲切,要口语化,要带有感情色彩,会加上很多象声词。”周老师把“小热昏”说唱时事的特点和曲艺技巧融合到新闻节目中,令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举个例子:一则交通事故的新闻。
播新闻:昨天晚上7点,杭州城西某某地点,发生了一起车祸,具体情况如何如何,造成几死几伤。
说新闻:发生在城西文二西路某某路口这个地方,晚上头已经7点多钟了,一部汽车“ha~~”开过来啦。
同道疯了一样,会的往等公交车的人群上“bang~~”撞上去。个批人反应都没反应过来,好几个人已经血出拉乌的。
个部汽车居然还没停下来,又往隔离带上“bia~~”撞过去啦……(以上为杭州方言)
是不是生动很多?
好像就在现场,心都拎起来了。
除了《阿六头说新闻》,周老师在电视台还有一档方言喜剧类节目叫《开心茶馆》,他饰演“老开心”,为杭州人带去不少欢乐。
两档节目在杭州都有很不错的影响力。走在路上,周老师经常被人认出,远远就喊“老开心”“阿六头”。每次他都开心地招招手,“你好,你好”。
30年,杭州很多东西都变了
只有天一堂梨膏糖厂没变
△天一堂梨膏糖厂唱“小热昏”卖梨膏糖,一句话道出了杭州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好比孪生的两姐妹,黏在一起,分都分不开。
杨连根老师是杭州市非遗“梨膏糖传统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天一堂梨膏糖厂创始人,也是“小热昏”艺人。他16岁时就学会了说唱“小热昏”以及制作梨膏糖。
“小热昏”梨膏糖在一度消失之后又得以恢复,并先后评上中华老字号、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杨老师功不可没。
△杭州市非遗“梨膏糖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连根。1989年,正是改革开放火热的时候,百废待兴。当时杭州市有关领导找到杨老师,“苏州、无锡、常州,许多地方都在做梨膏糖、办梨膏糖厂,杭州好不好办一个?”
“好!”杨老师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杭州是“小热昏”发源地,当然要做最正宗的梨膏糖。他把老兄弟们组织起来,开厂生产,一办就是30年。
梨膏糖的制作并不复杂,砂糖熬成浆,加入“山楂、桔皮、紫苏、罗汉果、杏仁、佛手、茯苓” 七味中药调配的药粉就可以了。诀窍是比例和火候,难的是始终坚持真材实料。
1、中药研磨成的细粉按照比例混入砂糖和水中,在灶头上不停加热、搅拌成浓稠的糖浆。2、迅速倒入特制的冷却工具里。3、脱模、分块、真空包装。“小热昏”梨膏糖刚入口时甘甜,随后一股淡淡的苦甜气息弥漫在口腔里、鼻腔里,慢慢的,连喉头都舒服起来了。
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梨膏糖就是典型代表。杭州有句俗语“咳嗽咳嗽,郎中的对头,梨膏糖的拿手”,说的就是梨膏糖有止咳润肺的食疗功效。
△这个包装是杨连根亲自设计的,30年来没变过。天一堂梨膏糖厂虽然不大,却盛名在外。30年来,不少外地的梨膏糖厂上门寻求合作,想沾沾“正宗”的名头,但是都被杨老师回绝了。他担心别人把“小热昏”的牌子搞坏了。
开心是一种能力
办法总比困难多
“年轻的时候唱‘小热昏’卖梨膏糖,是末路,为了生存。现在成为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就有了一份责任,要把它弄好。”
杨老师几年前就把厂长职位传给了女儿,但是有空最喜欢待的地方还是厂里。最近几年,“天一堂”遇到了困境,连年上涨的房租让厂子举步维艰。租房合同还有一年多就要到期了,下一次房东涨房租的话,厂子就有可能办不下去。
哪里有价位大小合适的场地?政府能不能提供一些政策?他不想30年的心血就这样消失。
前几年,“阿六头”由年轻人接棒。周老师闲不住又搞起了新媒体,做了一个叫“爱笑的罐头”的公众号,里面放的都是他和其他滑稽戏表演艺术家们一起创作的幽默短视频,很生活也很搞笑,点击量还蛮不错。他还打算把“小热昏”的传统段子整理成文,让后来人有个参考。
△周志华(左)和杨连根(右)周志华和杨连根是学“小热昏”的师兄弟,两人从20来岁到古稀之年,做了50多年的朋友。一辈子起起伏伏,患难与共,感情已经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
借着这次采访,两位老师碰了一次面。一个说“你老了”,一个说“你比我还要老五岁类”,两个人嘻嘻哈哈,笑起来脸上的皱纹比鱼尾巴还要皱。
传统文化的传承,困难多多。两位老师心知肚明,但是都没退缩。
他们说:“开心是一种能力,人在逆境中仍然能开心更是一种勇气,是大智慧。”
文/摄:张凡
编辑:张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